大部分人可能已經忘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儘管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是1914年6月奧地利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但實際上,長期累積的歐洲大國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是戰爭的主要原因。在那個時期,衝突不斷升級,政治因素也相互影響,這和當前的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烏克蘭戰爭以及美中之間籠罩著冷戰心態的背景下,世界正處於一個醞釀著衝突和怨恨的局面,只缺少一根引爆的導火線。隨著台灣、南海和烏克蘭緊張局勢逐漸升級,許多潛在的爆發點都使人感到不安。
第一個就是台灣。儘管可能不同意美國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刻意縮短統一時間表的看法,但最近華府採取的一些行動可能會迫使習近平採取行動。例如,去年8月,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問了台北,接班人似乎也有意跟進;此外,新成立的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似乎近期將派出代表團,特別是在該委員會主席蓋拉格最近秘密訪問台灣之後。
另外,自從美國去年12月制定了援助總額為100億美元的「強化台灣韌性法」之後,一位美國防部高級官員剛完成了訪台之旅,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已經明顯展現。儘管美國仍然支持1972年上海公報的一個中國原則,但是華府對台灣獨立地位的政治支持已經不容置疑。對於北京來說,這是一條紅線,而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地緣政治上的潛在爆發點。
烏克蘭的局勢同樣令人擔憂。在俄羅斯佔領烏克蘭一年後,烏克蘭總統普丁的春季攻勢出現了不祥的轉折。拜登政府已經警告北京,如果他們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性援助,將會面臨嚴重後果。這種含糊的威脅讓人想起在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前所未有的制裁之前,提出的類似警告。就像台灣對北京來說是一條紅線,北京對莫斯科的軍事支援對華府來說也是如此。
除了台灣和烏克蘭,南海也是另一個可能引發衝突的潛在火藥庫。由於美國持續執行自由航行行動,無意中可能導致事故或非故意衝突的風險。隨著美中軍事交流中斷,風險更加嚴重。美國似乎是在過去六個月提高台灣問題的議程,進行挑釁。同樣地,中國氣球的事件也加強了美國民眾對冷戰威脅的意識。
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們渴望降低重大衝突的風險。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似乎都受到歷史遺忘症所困擾,帶著易燃的燃料在衝突升級的道路上,猶如1914年時的集體夢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