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是什麼?通貨一詞指的其實就是貨幣,因此通貨膨脹指的是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了,假使市場上可購買的商品沒有增加,但流通的貨幣數量卻增加了,那麼就會導致商品的價格上漲,也因此,通貨膨脹一詞現今都被使用在形容物價上漲。
衡量物價上漲最常使用的數據是CPI及PPI,CPI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PPI則是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以下分別簡述之:
CPI:用來衡量民生消費物品的價格變化,通常會有多種(甚至上百種)商品品項,每種品項各自加權平均後得出CPI的變化,由於各國風俗民情不同,因此計算的商品品項及權重計算也會不同,因此直接拿不同國家的CPI變化率比對未必能夠精準衡量兩國間的通膨情形。
PPI:是一個用來衡量生產者在製造商品的過程中,所採購的商品的價格變化,由於生產過程的成本變化通常會反映在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PPI也是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依據,長期來看兩者的相關性十分高。
溫和的通貨膨脹是執政者所追求的目標,這象徵著廠商可以獲得更多利潤並投資在生產、雇用新員工或者提高員工報酬,一般而言2%的CPI年增率是較為普遍的追求目標,但如果通膨過高,甚至達到惡性通貨膨脹就會對民生帶來極大衝擊,惡性通貨膨脹的界定一般為每月物價上漲率50%,但實際上使用時標準會寬鬆許多。歷史上曾發生過多起惡性通貨膨脹,包括1920年代德國每49小時物價上漲一倍,台灣也曾在1948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上海發生金融危機,台灣發生惡性通貨膨脹,1949年貨幣改革,發行新台幣取代台幣,兌換比率為40,000:1。